2011年1月5日

安平壺



十七世紀流通台澎的陶瓷中,有一種別具意義的瓷器叫做「安平壺」。此器物有過幾種不同的名稱,例如「宋硐」、「龜甕仔」、「火甕仔」等。安平居民經常在荷人古堡(熱蘭遮城)附近挖到灰青色的厚重瓷罐。雖然台灣其他地方亦曾出土這種瓷器,但數量遠少於安平。後來有人以出土地來稱呼它,得到普遍的認同,一百多年來,人們稱呼此種瓷器為「安平壺」。

安平壺的造形,口部中等大小,短頸、寬肩、縮腰,底徑與口部略等。有厚胎、薄胎兩種,也有厚胎直筒造形等特殊類型。高度一般18公分,小者7-8公分,大者達30公分。安平壺皆為二部分製作,再接合成形,身部內外有接痕。以瓷土為坯胎,內外施釉,釉色灰白或淺青,器身未帶任何裝飾。

安平壺大量存於安平一帶,也曾在澎湖、基隆發現,這些區域為十七世紀前半漢人主要活動範圍。安平壺也出土於日本九州、越南會安、爪哇萬丹,乃至泰國、馬來半島、菲律賓近海,常出於西班牙與荷蘭船隻;可知十七世紀台灣與這些地區有貿易往來,並且與荷蘭人和西班牙人有關。

安平壺製作地,歷來說法甚多,後來論者認定為中國瓷器。成功大學歷史系陳信雄教授曾前往福建邵武,在窯址找到安平壺標本,確知邵武為安平壺窯址。安平壺大量進出台灣,也運抵東亞的若干港口,可能是做為某一種物質的容器。壺中之物,當為粉末狀物或為液體,並且不會是廉價之物,同時應與台灣有關。

安平壺似有二次使用的現象,除了作為食物容器,亦作儀式用器。主要見於江西作為墓誌,時代最早是明末崇禎(1628-1644),大部分是清乾隆晚期到清嘉慶期間(1779-1810);台南西拉雅族則用安平壺作為祭器。而約二十世紀開始,台灣的好古之士以及日本人,帶動文人雅士收藏此物,至今風氣猶存。

瓷器是中國文明適切的表徵,歐美人稱瓷器為china,以「中國」來稱呼瓷器。而這種瓷壺名為「安平」也同樣適切,因為此種瓷壺包容了台灣的過去,含蓄著台灣的原本氣質:敦厚、內斂、靜穆、素雅。從前清,經過日本時代,一直到戰後,一百多年來,安平壺是台灣出土文物最受珍賞的品類。

安平壺是中國人移民定居台灣的標誌;安平壺也與台灣的平埔族關係密切。安平壺見證了三、四百年前的歷史,透過安平壺的大量出土演示出早期安平商貿行為活絡的景象。





【安平壺風貌】


每一個安平壺都有自己的故事。安平壺寧靜而樸實的形貌之下,蘊藏著數百年歲月的流轉;安平壺在「器」與「人」之間,構築一座時光的橋樑,觸動後世懷想與讚嘆,追溯過去的時代風華。



【安平壺文化推廣】



安平壺以沉靜的姿態,訴說動人的安平歷史。自99年8月28日起,「安平壺的前世今生」於安平鄉土文化館展開;充滿懷舊感的館場空間,流動著數百年時光,承載安平壺的過去,現今透過資產與資料整合、紀錄、儲存、展示及研究,可望永續安平壺的未來。



安平壺文創商品:開發相關文化創意產品,廣泛運用於日常生活,使具有歷史意義的安平文物重現昔日丰采,永續發揚安平特有的古物文化。從安平壺的文創新生命開始,安平擁有無限的可能。






安中社區─壺巷‧福巷:於生活空間創造安平壺文化,為社區景觀帶來新氣象,蘊含安平壺的歷史記憶,再生文化資產,發展社區能量,凝聚社區居民共識,型塑社區特色,以安平壺獨具的美感意義,成功營造社區新生命。






國平活動中心2010藝術季:舉辦安平壺系列活動,吸引各界關注與參與,積極推展安平壺文化,使安平壺進入日常生活領域,拓展安平壺的生命,融合古文物的美感與現代文創商品的實用藝術,延續安平壺的歷史價值,創造安平觀光資源。







安平壺主題策展開幕,
陳信雄教授向大家訴說安平壺的故事。





製作安平壺年代圖表,以世紀為區隔階段,標示安平壺之使用年代、出土年代、發現地域等;旨在用圖表的形式呈現時間的延續性,表達「前世今生」的概念,呼應策展主題。此處為展示區入口,亦能提供觀賞安平壺文物之相關知識背景。






安平壺成果展示以「資源串連與合作」、「整體行銷」與「經營輔導機制」三方面,說明安平區公所推廣安平壺文化的策略與過程,表達維護與創新安平壺文化的用意,在安平壺的前世與今生之間,延續安平壺的歷史意義。






安平壺的「前世」:從安平壺的名稱由來、造形與類型、時代、產地與出土地、用途、美感與文物意義等方面來探索安平壺,配合安平壺類型展示及特色說明,進一步認識安平壺,觸發人們懷想安平的舊時光與遙遠的故事。





安平壺的「今生」:充滿現代感並蘊藏古意的壺器,是安平壺帶來的創新與感動;從安平壺而出發的現代作品,訴說著時間的生命力和安平壺對現代藝術的影響。








未燒製的仿安平壺造型壺器,
放置於窗台一角,帶來最「原味」的安平壺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