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30日

封安戲院






安平戲院興衰史-封安戲院由盛而衰走入歷史

(羅正成口述 2000.04.16)


台南市安平囝仔宮前昔日每至傍晚,人聲鼎沸,各種小吃攤販雲集,賣膏藥走江湖雜耍戲班群聚,人潮猶如過江之鯽,是安平區最繁榮熱鬧地區。囝仔宮的封安戲院,民國五○年代初期,在電視未普及的時代,戲院內上演的布袋戲、話劇和歌仔戲,是民眾閒暇時高級娛樂享有。但隨著電視普及,戲院盛況每下愈況,終在民國七十四、五年時正式走入歷史,走著另一個風華歲月的到來。


民國五○年代初,在沒有電視娛樂節目的年代裡,安平區先後開設安麗和安樂兩家戲院,其中安樂戲院最富盛名,負責人羅揚以低廉票價造福地方民眾,讓民眾免於徒步長途跋涉至市區看戲之苦,因此只要收費足夠放映各項開銷,羅揚從不計較票價高低或者有無盈餘。


據羅揚孫子羅正成表示,戲院早期前身是製作槺榔索工廠,後來才蓋安樂戲院,當時戲院演出戲碼有布袋戲、話劇和歌仔戲,一個檔期接著一個檔期上演。安樂戲院後來拆除重建,於民國五十六年六月廿二日完工重新開業,並改名為封安戲院,三樓建築一樓是住家,二樓才是擁有五百個座位的戲院,三樓則為放映室。


封安戲院開業後兩年,電視普及速度與日俱增,風光盛況維持不到幾年開始走下坡。戲院由羅揚、羅霸到羅正成,最後不敵時代潮流,十三、四年前走入歷史。老舊建築物外觀仍留著四個斗大封安戲院招牌,戲院售票口上還有新聞局電影分級限制標語,可想見當時風光盛況。可想見當時風光盛況。如今除一樓店面出租營業,二、三樓還是昔日原貌,蒙上層層塵埃座位和空蕩蕩戲院,讓人看了是不勝噓唏。


羅正成表示:當時拆除戲院重建舉措或許是項錯誤的抉擇,談起安樂戲院重建往事,羅正成有點悵惘和失落感,看著祖父羅揚和父親羅罷一手創立的戲院事業,不敵時代潮流關門大吉,羅正成分析如果當時能夠洞燭機先,僅早轉型改行,或許就不是今天這般情景。


民國五十六年六月間安樂戲院拆除重建完工,羅正成剛好在軍中服役,未能躬逢盛會。安樂戲院重新開張並改名為封安戲院,前兩年時間,電視尚未問市,民眾休閒娛樂型態大致維持到廟埕逛小吃,看人賣膏藥和到戲院看電影,任誰都沒有料到電視一問市,馬上席捲戲院原有市場。


電影市場衰落後,羅正成一度引進歌舞團表演秀,可是只做了九週時間就收手,還虧損了二百多萬元,讓他是得不償失。眼看戲院營運如江河日下,羅正成最後決定關門大吉,封安戲院也從此走入歷史。





以前封安戲院的位置,現在是邱家蝦捲。




房子的側面,還保留著封安戲院四個大字。





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延伸閱讀:台灣第一家電影院─台北「芳乃亭」


早期的電影並沒有專屬的電影院,由於戲劇仍是當時主要的娛樂,電影多半是於戲院之中穿插數場,戲院大部份時間仍以戲劇演出為主。1906年,西門町的「台北座」首次安排長期正式放映電影,每日早晚兩場,雖然是與戲劇混合演出,但至少電影有固定放映的機會了;到了1911年,「芳乃亭」開幕,台灣終於有了第一家戲院!這是台灣第一家純粹放映電影的電影院。之後在激烈的競爭與興盛的市場之下,各戲院也加碼雜技、偶戲、相聲表演,花招盡出、搏取觀眾捧場,一間間戲院如雨後春筍紛紛成立,西門町從此成為台灣電影不可或缺的重鎮。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