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七世紀流通台澎的陶瓷中,有一種別具意義的瓷器叫做「安平壺」。此器物有過幾種不同的名稱,例如「宋硐」、「龜甕仔」、「火甕仔」等。安平居民經常在荷人古堡(熱蘭遮城)附近挖到灰青色的厚重瓷罐。雖然台灣其他地方亦曾出土這種瓷器,但數量遠少於安平。後來有人以出土地來稱呼它,得到普遍的認同,一百多年來,人們稱呼此種瓷器為「安平壺」。
安平壺的造形,口部中等大小,短頸、寬肩、縮腰,底徑與口部略等。有厚胎、薄胎兩種,也有厚胎直筒造形等特殊類型。高度一般18公分,小者7-8公分,大者達30公分。安平壺皆為二部分製作,再接合成形,身部內外有接痕。以瓷土為坯胎,內外施釉,釉色灰白或淺青,器身未帶任何裝飾。
安平壺大量存於安平一帶,也曾在澎湖、基隆發現,這些區域為十七世紀前半漢人主要活動範圍。安平壺也出土於日本九州、越南會安、爪哇萬丹,乃至泰國、馬來半島、菲律賓近海,常出於西班牙與荷蘭船隻;可知十七世紀台灣與這些地區有貿易往來,並且與荷蘭人和西班牙人有關。
安平壺製作地,歷來說法甚多,後來論者認定為中國瓷器。成功大學歷史系陳信雄教授曾前往福建邵武,在窯址找到安平壺標本,確知邵武為安平壺窯址。安平壺大量進出台灣,也運抵東亞的若干港口,可能是做為某一種物質的容器。壺中之物,當為粉末狀物或為液體,並且不會是廉價之物,同時應與台灣有關。
安平壺似有二次使用的現象,除了作為食物容器,亦作儀式用器。主要見於江西作為墓誌,時代最早是明末崇禎(1628-1644),大部分是清乾隆晚期到清嘉慶期間(1779-1810);台南西拉雅族則用安平壺作為祭器。而約二十世紀開始,台灣的好古之士以及日本人,帶動文人雅士收藏此物,至今風氣猶存。
瓷器是中國文明適切的表徵,歐美人稱瓷器為china,以「中國」來稱呼瓷器。而這種瓷壺名為「安平」也同樣適切,因為此種瓷壺包容了台灣的過去,含蓄著台灣的原本氣質:敦厚、內斂、靜穆、素雅。從前清,經過日本時代,一直到戰後,一百多年來,安平壺是台灣出土文物最受珍賞的品類。
安平壺是中國人移民定居台灣的標誌;安平壺也與台灣的平埔族關係密切。安平壺見證了三、四百年前的歷史,透過安平壺的大量出土演示出早期安平商貿行為活絡的景象。
【安平壺文化推廣】


陳信雄教授向大家訴說安平壺的故事。